楼楼你好,我在网站上给楼楼找了一下当地的习俗,很多都是旧时候的习俗,现在不一定还适用,我觉得楼楼还是问问家里的长辈们比较好,还有那些办过事情的JMS,当然楼楼也可以参考一下我找的信息,是从当地的网站上找到的呢【婚姻】 旧时,男婚女嫁取决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,择婚须“门当户对”,凭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礼节繁琐。 说亲:男方请媒人至女方家中求得年庚(即出生年月日时),经女方家长同意后,用红纸书写给男方,请乡绅或算命先生合婚。如男女“八字”相合,男方遣媒人与女方家长商议聘金。 押庚(即订婚):古称“纳采”,又叫“缠红”。择定吉日,男方办订婚酒,行聘礼。通常礼物有鱼、肉、禽、蛋、欢团、粽子等。还有给女方买衣服、首饰等,女方则需回敬男方鞋、帽,表示亲事已定。 迎娶:男方择吉日,用红纸帖书写迎娶日期送至女家,谓“送日子”。如获女方家长同意,届时男方则备彩礼、抬花轿上门迎娶新娘。每有富户或书香门第,在轿门上贴对联的上半联,要女方家自己或请人去对下半联,对不出,说明女方姓中没有文人,则引以为耻。民国时期,此举已免,一般轿门改写郡名、堂名,女方也写上郡名、堂名即可。轿子将到女方家,女家姑嫂闩上大门,索取“开门礼”,门里门外互放爆竹,讨价还价,直至男方拿出姑嫂满意的香烟、糖果、喜钱等礼品,方开门迎进。 出嫁:女方在出嫁前三天,要办待嫁酒,请祖宗,拜宗堂。临嫁要洗澡、更衣、坐床,花轿临门母亲为女儿哭嫁,哭的全是喜庆之词,女方上轿时脚不落地,由兄弟伯叔背至轿门口。轿门口放筛子,新娘从筛子上进轿。富户租凤冠霞帔给女方穿戴。发轿前,出嫁姑娘站在方桌之上,撒一把筷子,意为留下饭碗给兄弟,发轿时间要到天黑不见娘家屋脊,意在由黑夜走向天亮。 陪嫁:富家陪嫁,满房家具,穷人家陪嫁,一般是梳妆,洗脚盆,子孙桶,名曰“一头一尾”。 结婚:男女双方同在中堂,先拜天地,后拜家堂,夫妻交拜,新郎新娘进洞房,用麻布口袋垫地,由搀亲人轮流传递麻袋,新郎新娘走在袋上,叫做“传袋(代)”,并由搀亲人口念传代祝辞。新郎新娘入房后男左女右,站在床两侧,新郎用秤杆给新娘挑下“盖头”(新娘遮面方巾),由搀亲人念挑盖头祝词,新郎新娘吃交杯酒,再至堂屋,向来宾敬酒,酒后,新郎新娘吃“团圆饭”,结婚之日,亲朋宾客,“三天不分大小”,长晚辈都可到新房中玩笑,要喜糖,谓之“闹洞房”。 回门:结婚三日后,新郎拜见岳父母,叫“三朝回门”。远道也有婚后一月“回门”或至春节“回门”的。 民国时期,受新思潮影响,知识青年对旧婚俗有所更改,提倡男女双方自由恋爱,文明结婚。是时,仍以包办婚姻采用旧礼节办婚事为多。 建国后,青年男女依照国家婚姻法,不再由父母包办。男女到法定年龄后,恋爱成熟,自愿结婚,在地方政府办理结婚登记,领取结婚证,择日结婚。7O年代后,规定男女双方婚前须至卫生部门进行体格检查,无遗传病者,方可领取结婚证。国家提倡和鼓励晚婚。婚礼仪式一般有三种:家庭婚礼、集体婚礼、旅行结婚。
2013.03.05